抵达现实的路径不止一条
——刘汀、阿丁携新书与读者见面

12月17日下午,作家刘汀和阿丁分别携自己的新书《中国奇谭》、《厌作人间语》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与读者见面。
12月17日下午,作家刘汀和阿丁分别携自己的新书《中国奇谭》、《厌作人间语》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与读者见面。围绕“抵达现实的路径”主题,两位作家与到场嘉宾、读者交流新书创作的心得体会。
北大教授、评论家陈晓明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邱华栋与刘汀对谈
在对谈中, 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陈晓明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上世纪60年代以降文学的“虚构”传统,回应了刘汀对于文学“非虚构与虚构相关联”的观点,并且肯定了刘汀创作《中国奇谭》运用的“新虚构”的创作方法。陈晓明认为,虚构是重新建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的语言认识世界的方式。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刘汀用《中国奇谭》的12篇故事为读者构筑了一条“有限性”的生活边界,让读者可以看到已经变成我们直接现实的“虚拟经验”之外的、被遮蔽的现实生活。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邱华栋首先从短篇小说的“系列化”写法传统谈起,对《中国奇谭》“橘子瓣式”的短篇小说创作形式以及用虚构来接近当代中国现实的探索给予了肯定,他认为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分割与融合,是作者突破自我、推陈出新的一种文学创造力的表现。
刘汀分享创作心得
刘汀谈到,《中国奇谭》的写作过程历经了几年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是他对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逐渐演变下,写出的一系列短篇小说。这12篇小说不仅是他对现实思考的成果,也是他创作手法上的一次大胆的突破。谈到他的“新虚构”的创作手法时,他表示,非虚构也是虚构的一种,虚构是文学最本质的属性。
青年评论家徐兆正、青年作家张不退以及青年作家、电影导演唐棣与阿丁对谈
阿丁与青年评论家徐兆正、青年作家张不退以及青年作家、电影导演唐棣共同分享了《厌作人间语》的创作心得。
徐兆正认为《厌作人间语》的冷硬的小说气质与鲁迅的《野草》有相通之处,并对这部作品写“恶”的高度与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张不退对《厌作人间语》后半部分的超短篇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篇目具有“诗性”,有非常好的节奏感和可读性。
阿丁分享创作心得
阿丁谈到成书过程时表示“改写聊斋”的想法得自于评书演员王玥波的启发。阿丁将聊斋中代表性篇目的“故事核”借鉴过来,以自己的文字风格和故事填充,是一次向蒲松龄的致敬。谈到未来创作方向时,阿丁表示,未来他的创作会趋近于更简练与准确。谈到文学对于时代的作用,阿丁认为,文学能够对世道人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读者提问
本次读者见面会是作家出版社·如意读书会携手惊鱼文化举办的首场线下读书会活动。这两本书也是作家出版社今年重点推出的两部原创作品。如意读书会将继续举办系列活动,拉近读者与出版社、与作家的距离,为读者挑选优质、有益、鲜活的文学艺术作品,把新书、作家带到公众生活中去,让读书事更随人意。
(摄影:尹超)
来源:中国bet365体育备用网址
作者:尹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222/c403994-2972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