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诗歌节,再造“诗之国”的中国新形象
当下的中国文学界,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国际诗歌节的举办,例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诗歌节、珠海国际诗歌节、三亚国际诗歌节、成都国际诗歌周等等,国际诗歌节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和“引进来”一体两面的交流枢纽。一方面诗歌节让诗歌融入生活,成为提高民众美好生活质量,提升文化自信的助推器;另一方面,邀请世界各地诗人和中国诗人、民众交流,搭建了诗人、评论家诗学交流的连心桥。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诗歌节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满足诗意美好生活
作为文学表达的精华,诗歌是文学中的明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历史上是中国文学的主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着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国际诗歌节的举办,通过欣赏文艺演出、举办诗歌论坛、诵读经典诗作、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游园、多媒体形式的运用等等形式,形成一种嘉年华式的节日综合效应。越来越多的诗歌节的举办,极大地促进诗歌走向群众、走进基层,通过普通民众的参与、体验和分享,领略中华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风采神韵,诗歌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诗歌节的综合效应日益成为民众满足日常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承载和传递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著名作家铁凝说:“那些伟大的诗人们不仅令诗歌艺术臻于完美,还把世间最隽永的诗意、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意传递给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让诗歌的思维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歌的情怀和智慧,中国文化中最令人神往的事物和最精妙的意趣将会黯然失色。”诗歌节在推动诗歌走进民众生活的同时,亦唤起所有国人的文化自信———我们完全可以重建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灿若星汉的精品佳作,当下诗歌与时代的脉动,这样诗性勃发,诗意蓬勃的局面可谓是极大地提升中国人整体文化自信。
打造中外交流新纽带
当下的中国文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与世界文学的互动、联系日益密切。当今的中国诗歌怎样走向世界?显然,沟通和对话至关重要。国际诗歌节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的声音和思想汇聚到一起,跨越地理的阻隔,跨越文化、语言的障碍,架起了诗人之间交流、对话的桥梁。创办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不仅是古代诗歌,现当代诗歌也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包括各少数民族的诗人用本民族文字创作的诗篇,也是一道不可替代的亮丽风景。随着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高,诗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人们以诗歌的名义相聚在一起,相互了解、包容、学习,关注自然和人类的命运。”
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要走出去,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自身应借鉴世界文学的共通因素。国际诗歌节邀请国外诗人来中国,积极地“引进来”和中国诗人、读者现场互动,使中国诗人得以及时追踪国际文坛动态,在交流中提升创作质素,从而使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建立联系。其次,审视中国诗歌走出去的问题,中国诗歌批评和诗学观念如何在与他国互学、互动、互证、互鉴,进而为诗歌走出提供理论支撑,并且为他国诗人、读者所接受亦是重中之重。国际诗歌节不仅仅是诗人的盛会,也是诗歌批评家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学批评互动,消除偏见与误读,增进自我与他者间的深层交流与理解。另一方面,诗歌节的举办亦是“走出去”的重要纽带。而国际诗歌节亦为诗人和译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正是在国际诗歌节中,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汉学家梅丹理在与吉狄马加的真诚交流中被吉狄马加的诗歌打动,主动翻译了一系列其诗歌作品,如《吉狄马加的诗》《火焰与词语》《黑色狂想曲》等等。可以说,国际诗歌节为来自世界不同文明的诗人、译者和评论家的对话和沟通开辟了渠道,加速了中国诗歌“走出去”的进程。
主动建构中国新形象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的历史、风俗和民族特性,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文艺成为了解中国的一个最好的交流方式,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
国际诗歌节作为媒介,这一“亮丽的品牌”对于中国塑造文化形象尤为重要,在国际化语境中为消除误解与偏见、促进中外相互认知与沟通提供了重要契机,国际诗歌节作为西方诗人走进中国,亲身近距离和亲身感受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重要窗口,可以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向世界诠释中国诗歌艺术的丰厚文化内涵,展现一个多元、注重生态,有活力的中国形象,真正有助于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接轨。
来源:文汇报
作者:盛一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221/c403994-2972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