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作家共话文学
通向世界文学之路:东西方的不同视角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以“通向世界文学之路:东西方的不同视角”为主题的中国、瑞典作家对话活动在京举行。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和中国作家贾平凹、余华、李洱、西川、欧阳江河以及瑞典文学翻译家陈迈平,从东西方两个不同视角探讨了世界文学视角下的文学创作。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活动中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主持对话活动。
谈到文学的国际性,埃斯普马克表示,有些权威机构经常将文学分为外国文学和本土文学,经常会排斥外来文学而偏向本土文学,这是对于文学本质的一种误解。他说,优秀的文学往往是在外来影响和本土文学的汇合中创造出来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莫言。“我们经常会提到莫言受到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响,但如果只谈外来影响,那就是一种误解。他们教会莫言如何利用本土的材料,混合传统、神话的创作方式,他们只是给莫言一种启发启示。”埃斯普马克认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是,可以创造一个概括性的、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世界,也就是作家自己的“约克那帕塔法体系”,将高密东北乡作为世界的象征。所谓外来影响不是外国文学外国作家教本土作家怎么写,不是对作家的控制,而是展示一种方法,作家由此要寻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贾平凹也从民族、视角、继承等方面谈到作家要建立全球视野,为自己的写作建立坐标,这样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会有新的认识、新的观察和新的线索。他认为,建立全球视野,需要学习和借鉴外来经验,民族的文学传统就像是河床,当外来的河水流过时,也会悄无声息地慢慢改变河床。作家要能够以另一种视角来看待中国,同时也能够立足于内部看向世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知识谱系和写作来源,无论是外来的还是中国的,作家要尽量全面和整体地接触各个时期的各个流派;对于传统,要尽量追远,而不只是停留在皮毛。西川也谈到,在当下中国保持自己文化的生机勃勃,要求作家有广阔的视野,除了经典,还要有对于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和正在发生的文学的了解,通过对“远方头脑”的了解,获得观察和表达自己生活的可能性,这样,一种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就可以得到保持。
对于不同文化和作家之间的碰撞,余华用树木和阳光作比,“一个作家受到别的作家的影响,就好比是树木接受阳光的影响。重要的是什么?树木在接受阳光影响时,它是以树木的方式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成长。所有有益的影响,只会让这个作家越来越像他自己,而不会像别人。”李洱认为,总体而言,东西方作家在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很大差别。有感性的、通过激烈矛盾冲突去描写广阔社会生活的;也有注重思维方式的变化,从理性和智性上分析社会矛盾的写作,差别只在于作家要用适合自己的风格去表现。
欧阳江河坚持一种开放性的、有活力的诗歌创作,希望把诗歌创作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文化可能性、人类命运、语言实验等种种变化相联系。他认为,诗歌面对的挑战和可能性更多来自于诗人自己的写作,而不仅仅是面对世界文学的不同风景和语境。但这样的诗歌创作在追求广泛的阅读和读者方面,就会有所减损。这不是东西方的问题,而是个人写作和世界文学的对话关系所构成的一种挑战和选择。 (世 文)
来源:文艺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105/c403994-2974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