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方方:写小说之前爱写诗 文学是我的救命恩人
方方在新作《软埋》首发式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就篇幅来讲,我更喜欢写中篇小说。”近日,著名作家方方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邮件专访。她表示,现在写作就是自己最忙的事情,“手上有好几个题材,几乎都在‘资料准备’中,具体写什么,还没想好”。
方方,本名汪芳,生于南京,成长于武汉。现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兼主编。1987年,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风景》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并由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曾获中国女性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软埋》是方方最新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设置了一纵一横两条线索,描写了因“土改”改变命运的女人丁子桃的经历,以及其子吴青林为解开母亲心结而探寻过往的经过。
《软埋》立体书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初读此书,会有读者觉得情节设置让人像走入了一条迷宫。方方说,自己没有刻意设置悬念,只是想把故事写得有意思一点,“丁子桃是一个失忆的女人,必然会写到她找回记忆的过程,倒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张炜的《独药师》,到王安忆的《匿名》等等,大多数作家作品都关注社会现实或历史事件,并非只有《软埋》如此。不过,方方无意在书中对某个社会事件作出评判,“这部小说我把自己定位为记录者。所以,我把评判权交给读者”。
为了尽可能对作品涉及的历史多一些了解,方方一般会去现场实地考察。她说,那样得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跟看文物图片和专门去博物馆看实物的感受是一样的,内心中会有某种东西被打通。有时候或许就是气场里充溢着的某种东西,说起来,好像有神秘感,但这份神秘感就是在那里”。
方方在萨尔斯堡。方方供图。
跟别的作家相比,方方的写作道路比较“传奇”。1974年,方方高中毕业后当了装卸工,一干就是四年。那时候,她只是在写诗,而这个习惯,从初中就开始了。
“我从初中二年级就开始写诗,在学校、班上都是很有名的‘诗人’。当然,那时写诗的水平很低。因为写诗的缘故,我在学校时就有些名气。校长有时也会在全校大会上念我的诗作。我当作家,我的中小学同学没有一个会吃惊。”方方回忆道。
1978年,方方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上大学前,她已经发表了一点点作品,也参加过当年《长江文艺》杂志的笔会。只是,那个时候方方的作品仍然有待锤炼。她说,自己真正的写作是在大学里。
“大三我开始写小说,拿到的第一笔稿费大概是八十多块钱。”方方回忆,那是当时自己二十几岁人生中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从那时起,用稿费养家糊口就成了我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会觉得文学是我的救命恩人”。
方方在土耳其。方方供图。
之所以喜欢写作,方方说,这跟家里人都热爱文学不无关系。在她的记忆中,自小家里书多,没事的时候可以翻书看,或者哥哥们借来的书,自己可以搭着看。小时候,父母对方方要求极严,很多小事都有规定,比如不准撒谎、不准取笑他人生理缺陷等等。
“那时候,父亲连公家的一张纸都不让孩子们用,绘图笔都是短到不好用时才可能给我们。”方方说,“毕竟我父母都是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老派知识分子,有些讲究和要求是来自骨子里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做人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加之在武汉长大,方方骨子里有着那里人们的坦率与直爽。不过,她没在小说中塑造过与自己性格类似的人物,“小说是虚构的作品,并不是写自己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不知道写得多么高尚漂亮,但在实际生活中,作者或许完全是一个阴沉幽暗者。所以,傻瓜才会相信‘文如其人’这样的话”。
方方在海南。方方供图。
写作多年,按照篇幅来说,方方更喜欢写中篇小说。她觉得这可能跟自身性格有关,“我经常想得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一个短篇有时会觉得容量不够;但是长篇又太费时间,需要长时间安静地慢慢写。我是个散漫的人,写长了会觉得不耐烦”。
近几年,由于不怎么需要再管杂志的事情,而学校的忙碌只在春秋两季讲学期间,除了一些整修房子之类的私事外,方方的生活变得闲适了许多,“写作就是我最忙的事。我一般写作时间在下午和晚上,但不可能跟白领朝九晚五上班那样有规律。一天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也不少”。
《软埋》出版了,方方又开始准备资料,打算再写一部小说,“具体写什么还没想好。手上好几个题材,几乎都在资料准备中。杂事未了,要划出一大块时间写作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