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王重阳形象。
2010年7月,翠华山的西峰顶上,两位隐士在习拳健身。
作为全真教创教祖师,王重阳在金庸笔下并未正式出场,只是作为一个传说人物出现江湖人口中。书中借弟子丘处机之口透露,王重阳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洪七公、黄药师等人也曾有过介绍:王重阳发起第一次华山论剑并技压群雄夺得天下第一称号。
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却一度是“文武之道两无成。”这是为什么呢?
做了20年公务员
王重阳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在陕西咸阳大魏村。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取陕西,下同州、华州、京兆府、凤翔,自此宋金在陕西处于拉锯战的状态。至金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陕西全境基本为金人占领。天会九年十一月,金占陕西之地划归伪齐刘豫统治。
自1127年到1131年,王重阳是15岁到19岁,正是人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形成的时期。大魏村属于京兆府,是金人的重点占领区,身处战乱的王重阳没有作为难民南去投奔南宋,却在23岁时参加了刘豫伪齐政权的科举考试,而且取得了自己引以为豪、洋洋得意的成绩(“二十三上荣华日”《重阳全真集·悟真歌》);27岁又参加了金国的武科考试。
做了20年金国的公务员,王重阳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也就是出世了,投身宗教了,“慨然入道”了。这是为什么?
金源璹给出的理由是模糊的,“文武之道两无成焉”,也就是说,王重阳走文官的仕途不成,武官的仕途也不成。
为什么呢?不是说王重阳天赋异禀、文武全才么?怎么就全都不成了呢?
这个谜底的揭开,还是得靠全真教中人。丘处机西游带18个弟子,有赵九古、尹志平、宋志敬等,宋志敬有个弟子秦志安,秦志安根据全真教资料和师父、师爷等的话说,整理出一部《金莲正宗记》,也就是为全真教的前辈们每人写一篇传记。在秦志安的《重阳王真人》中,秦志安告诉我们,为什么王重阳的文官仕途会戛然而止: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宫,迕意而黜。
这说的是王重阳做文官的事儿。“春宫”,是礼部。“赋”,又叫“青词”,即颂词。也就是说,逢到重大节日,官员都要向皇宫里的皇帝、皇后或者皇太后,献上一篇颂词。这颂词需要经礼部审核、把关才能转交宫里。结果是,王重阳的词儿写得不好,惹恼了礼部的大人们,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好在,王重阳“膂力倍人”(秦志安语),“善武略”(金源璹语),此路不通,还可以走武科一路。
48岁时“慨然入道”
26岁时,即金天眷元年,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亦即公元1138年,王重阳再接再厉,又参加了金朝廷的武举考试。
然而,王重阳成绩尚可,却没有被分配到军队中。他去了哪里?全真教的史料里,对王重阳此后几年的任职情况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倒是地方志的记载很明白。《类编长安志》说,王重阳的职务是“监甘河镇酒”“为是镇酒监”。也就是说,王重阳的岗位是甘河镇的一个酒监。
茶有茶监,盐有盐监,就是管收税的,相当于今天某乡镇的工商所所长或者税务所长,甚至还要低。
王重阳的一番抱负,一腔热血,反复追求,竟然得到的是这么一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儿。这也太讽刺了!
好在,这个酒监,官虽小,却是个肥缺,喝酒方便。王重阳后来天天酗酒撒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朝朝日日长波醉,压幼欺人度岁时,诬兄骂嫂慢天地”(《重阳全 真 集·悟 真歌》)。破罐子破摔,与酒精为伍,身体再强壮的人,也有挺不住的一天。“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王重阳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开始面对现实!
就这样,到了48岁那一年,疯疯癫癫的王重阳突然悔悟,“慨然入道”了。
王重阳理想受挫 在“活死人墓”住了3年
年轻时的王重阳是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好青年。考文科,想做文官;考武科,想做军官。
结果呢?文场被人撵了,武场变成了酒场。
就这样,到了48岁那一年,疯疯癫癫的王重阳突然悔悟,“慨然入道”了。
三改名字
根据王重阳的自述,他的乳名“十八郎”(“弟子王喆小名十八郎”《重阳全真集·仁法师说三六》,“小名十八”《重阳全真集·自咏》)。
家中排行第三,故人称也自称“王三”。因酗酒导致肾虚而乌了眼圈,也叫“圈眼王三”。
他的学名中孚,字允卿。文改武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德威”,字世雄。宣布得道时,名改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姓王名喆知明字,道号重阳四味全。”《重阳全真集·述怀》);到宁海,又改了,名王嚞,字智明(“在关中名并两吉,字知明;到宁海又添一吉,字智明。”《重阳教化集·赠丹阳》)。
名字的变化,恰恰说明王重阳一生经历的变迁。
看破红尘
曾经雄心勃勃的一个人,却终日里在酒场中耍威风。这不是王重阳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重阳对生命的思考也在深入,“四十八上尚争强,争奈浑身做察详。忽尔一朝便心破,变成害风任风狂。”(《重阳全真集·悟真歌》)
这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阳向世人宣布,他遇到了钟离权、吕洞宾两位仙人,“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重阳全真集·遇真诗》)。
王重阳要走另一条路了。虽然宣称看破红尘,但他绝不会甘心做一个峨冠博带、道貌雍容的隐君子,冷静地以慧眼望着人世。他,还要继续折腾!
经过一番考察,王重阳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在终南南时村掘地筑了一座“活死人墓”,号称“活死人”,住了进去。这一令世人瞩目之举,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大定三年,王重阳填掉了活死人墓,迁居刘蒋村,建草庵居之,且找了两个伙伴。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可他,并加入他的传道活动。
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阳一把火烧掉了刘蒋村的茅庵。向东,已经56岁的王重阳出发了!
大定七年闰七月十八日,王重阳辗转来到山东宁海州;大定十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死于汴梁。
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王重阳就在胶东半岛大获丰收。收弟子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马钰之后,大定八年八月,王重阳在文登姜氏庵建“三教七宝会”,正式创立了全真教。随后又建宁海“金莲会”、福山“三光会”、蓬莱“玉华会”、掖县“平等会”。
“抗金”演变
王重阳从48岁宣布得道到58岁死亡,一直在为了创建全真教而努力奋斗。
翻检金朝、元朝甚至明朝各个时期的全真教史料,都没王重阳抗金的记录。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广东罗浮山酥醪观主持陈教友(铭珪),编辑了一本《长春道教源流》。在这本书里,陈教友提到了一本书、一首诗,即“国朝顾嗣立《元诗选》有商挺《题甘河遇仙宫》”。陈教友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光绪七年(1881年)。隔着几百年,陈教友挖出了一首诗。诗文是这样的: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屐。
佐汉开鸿基,矻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
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
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
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我经大患馀,一洗尘世虑。
巾车傥西归,拟借茅庵住。
明月清风前,曳杖甘河路。
诗作者商挺,《元史》有传,大抵一生追随忽必烈,官至枢密副使。至元九年,出任安西王府王相,因“赵炳被杀案”而无辜牵连,遭忽必烈见疑,被罢官、系狱、籍没家产。
显然,商挺是“我经大患馀”才写的这首诗,是在借诗抒怀。写作时间当在至元十六年到二十五年(公元1280—1295年之间)。这个时间,离王重阳去世的1170年,过去了110年。
按照商挺的说法,王重阳建立全真教之后,高视阔步、步履矫健,英雄姿态翩翩,可能还大张旗鼓地干了一件大事,“割据”,也就是占地为王、对抗金朝。知道不行,王重阳才收心(当然包括收兵)坐进了“活死人墓”。
前面反复介绍了王重阳的生平,这里再据李道谦《七真年谱》复述一下:48岁,1159年,六月望日,在甘河镇遇仙。
49岁,中秋日,再醴泉县遇仙。
50岁,1161年,坐于终南南时村“活死人墓”中。
本来王重阳已觉悟人生,“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怎么忽然又来了一个“乘时或割据”了?
商挺这诗意的说法,几百年后,又被陈教友挖掘出来,丝毫不加怀疑,干脆认为:“据此则重阳不惟忠愤,且实曾纠众与金兵抗矣。金时碑记有所忌讳,不敢显言。挺既入元,故直揭其大节也。”
这就是王重阳被塑造成“抗金英雄”的经过。射雕、神雕中王重阳的故事,倒也不能说完全是金庸杜撰的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